太原生态工程学校

当前位置: 首页>>学习讨论>>心得交流

转变思想 适应新形势 实现新飞跃

来源:浏览次数:41次发表时间:2009/11/30 14:18:09

———2009年度中等职业学校骨干教师国家级培训有感

                                                          段东梅

2009年7月26日至9月26日,我有幸参加了中等职业学校骨干教师国家级培训。整整两个月的时间,徜徉在风景入画的长春,我心情特别高兴。一方面,我结识了来自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兄弟姐妹,通过与他们的交谈,不仅使我对祖国各地、各个民族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更对各地区中等职业教育的现状有了更加整体、更加具体的了解,产生了更深的危机感,这会促使我在今后的工作中更加积极、努力,不断进步。另一方面,我认识了吉林农业大学的各位专家、教授,我们听取了不同教育专家的报告,聆听了很多不同风格的教授讲课,每一天都能汲取新的教育理念,每一天都能了解最新的知识信息,每一天都能更新自己的专业知识,每一天都能感受到思想火花的冲击,这样的机会,使我系统地了解了国家对中等职业教育的重视、我国与西方先进的职业教育的差距,更使我看到了职业教育的未来,促使我对自己的职业重新进行了定位,同时看到了自己的不足,这会使我充满自豪感,在自己的岗位上做出新的贡献。今天,我静下心来,整整心绪,将自己的心的体会总结如下:

一、明确了职业教育在现代化建设和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性

综观近几十年世界各国教育的改革,经济上的需求往往成为教育改革的原动力。从经济发展形态来说,目前全国实质上是农业经济、工业经济以及处在萌芽状态的知识经济等多种状态并存的状况。不同的行业、企业的技术装备水平、产品的技术含量、生产组织方式、自动化机械化程度都很不相同,对人才的层次、规格、类型的要求也是多样化的。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我国产业技术结构呈现出提高的态势,但从总体来说,实现自动化和运用高科技的企业为数不多。因此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初、中级技术人才在我国仍然存在着巨大的需求。

21世纪我国经济、科技和社会的高速发展,必将对我国人力结构和教育结构体系产生重大影。温总理指出:“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是推进我国工业化现代化的迫切需要,是促进社会就业和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也是完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的必然要求。重视和加快职业教育,是为了全面提升人力资源的整体素质。”

二、了解了职业教育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国务院关于《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指出“我国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应以培养社会大量需要的具有一定专业技能的熟练劳动者和各种实用人才为主”。以此培养目标为指导的中等职教教学目标必然要求培养大量具有实际动手能力、操作能力的生产、服务、经营、管理等第一线专门技能型人才。近十年来,我国职业教育的规模不断扩大,一方面是政府部门的积极引导,另一方面则是经济改革和发展给职业教育不断地注入动力和活力,也给职业教育带来了机遇和挑战。劳动力市场的建立,企业用工制度的改革,促使职业教育不断深化改革,调整内部结构,并逐步形成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的运行机制。然而,在新旧体制转轨过程中发生的摩擦,也使职业教育面临新的问题和困难。

1.受“普高热”的冲击,职业学校招生难,生源减少且质量下滑,致使中等职业教育占高中阶段教育招生和在校生的比例下滑。中职学校招生数连续两年大幅滑坡,其占高中阶段的比例从1998年的59%降到2000年的45%。农村职业技术教育衰竭现象更为严重。生源衰竭、师资匮乏,形势十分严峻。 

2.毕业生就业难。就业难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近几年来,各地都在进行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的调整,加之受金融危机的影响,整个经济的发展速度减慢,国有大中型企业正在进行改组改制,出现了大量职工下岗,对一线劳动力的需要大幅度减少,就业形势异常严峻。另一方面,由于职业学校专业设置与社会需求脱节、设备陈旧与社会实际脱节、教育理念沿袭高校模式与生产实践拖机的问题,学生在就业市场缺乏实际竞争力,成为弱势群体,就业机会减少等。

2.职业技术教育经费严重不足。投入不足,是长期制约职业教育提高质量的"瓶颈",1999年,职业高中生均预算内公用经费只有228.58元,与普通高中的227.22元几乎相等。中等职业教育成本一般是普通高中的2~3倍。目前,不少学校的政府经费不足一半,其余要靠招生收费和校办企业创收来解决。而且,现行职业教育法并未规定行业、企业办职业教育的义务。

另外,缺乏规范的政策和制度保证,没有健全的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管理体制不协调等也或多或少的限制了职业教育的发展。

三、意识到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必要性和迫切性

职业教育是指使受教育者获得某种职业或生产劳动所需要的职业知识、技能和职业道德的教育。如对职工的继续教育培训,对下岗职工的再就业培训等,各种职业高中、中专、技校等学校教育也都属于职业教育。职业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应用人才和具有一定文化水平和专业知识技能的劳动者,它主要侧重于实践技能和实际工作能力的培养 。

提倡职业教育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需要,但职业教育的课程设置现状很不适应现代化的要求。近几年来职业教育在社会上的反响并不大,究其原因,主要是我们的职业教育还是传统的职业教育,没有向现代职业教育转化。有许多职业教育院校的职业教育几乎等于学历教育,严重缺乏实践性和可操作性。在课程设置上仍沿袭传统课程;在教学方法、内容上,仍然偏重理论教学,注重知识的记忆,倚重书本教学,联系实际不够,强化职业技能教学不足,实用性的实训教学少。结果,用人单位认为所学的内容不能很好的指导实践,学生们的学习目的性不强,有的甚至认为只是为了拿一本证书,学生学习无积极性。
    因此,改变职业教育原有的教育观念、教育目标、办学模式、管理体制、运行机制以及教育的发展策略,实现由传统职业教育向现代职业教育的转变,这是提高劳动者素质、加速实现现代化进程的必然趋势。

四、对职业学校的学生有了进一步了解

新时期,随着科技的日新月异,特别是网络的快速发展,使得现在的职业学校学生具有了不同与以往的独特之处:

1、“知识无用论”有所抬头,厌学情绪泛滥;

2、享乐主义、网络主义、混混主义盛行;

3、 意志薄弱,自学能力差,对教师要求高;

4、个性要强,表现欲旺盛,尊师重教观念淡薄 ;

5、生理成熟期提前,心理成熟期延后,受媒体导向明显 。

而这对教师提出了更高要求。

五、认识了新形势下的职业教育对教师角色的新要求

1. 教师应是学习导师和学习主持人

在现代自我管理式的学习中,教师的首要任务是安排合理的学习进程。这样,教师的职能从“授”转变为“导”,包括引导、指导、诱导、辅导和教导。正确的“导”让学生更易接受。作为主持人的教师,他不控制学习活动的结果,只是调动学习小组运用自己的经验进行对话、产生新知识并最终做出行动决定。他要具备信任别人、善于倾听、激发能力等素质,创造生动的“学习剧本”,让学生在“表演”的过程中发挥潜力。
  2. 教师应是民主平等的交往者、参与者、促进者
  在知识来源多元化的背景下,教师不再以知识的唯一拥有者和化身自居,也意味着在主体意识和个性价值得到高度强化的全球化时代,教师不再将“灌输”混同于“教育交往”。他应当以平等之心、除伪之言同步实行与学生的人际交往和心灵交流。教师通过平等和诚挚的对话,促进学生不断寻找、发现那条开发自我、更新旧我的独特道路,从而赋予其个体生命的情感体验和深沉意义,这样,教师促进学生“会学”显然远比“学会”更重要。
  直面我们现在的职业教育,传统教育中的师生关系被彻底冲跨,“教师不可能像过去那样,被看作是某种知识的唯一拥有者,他只需传授这一知识即可。”教师的职责“已经越来越少地传授知识,而是越来越多地激励思考,他应当充分理解和尊重学生的态度、感情、意见、立场和个性,鼓励学生探究和创新,由知识传授者变成为学习的指导者、促进者。
  3. 教师应是一位爱心宽容的指导者、关怀者
  黄炎培先生认为职业教育是“用教育的方法,使人人依其个性,获得生活的供给,发展其能力,同时尽其对群之义务”的教育;职业教育的宗旨和功能,表现为“为个人谋生之准备”、“为个人服务社会之准备”。所以,职业教育应该从对学生的谋生关怀开始,逐步向人生关怀迈进。我们的教师也应出于对生命的呵护,由衷地生发出一种深厚博大的教育之爱。“仁慈是教育活动的本质性要求之一,没有仁慈的教育将是一种缺乏关怀,因此是机械的冷漠的和无效的教育。”若不然,职业教育就只能是一种变相的艺徒培训,而不是真正的职业教育。所以我们的教师必须以一种博大宽容的胸怀、神圣深沉的责任、仁慈真诚的爱心,成为学生可资信任的人生导师和心灵朋友。
  4. 教师应是具有职业特质的职业人

做一个职业人,就该有职业人的特质。作为职业教育中的教师,应当以造福服务对象学生为职志,形成以专业理念、专业知识、专业技能、专业情意和专业伦理规范为主要内涵的专业特质,为受教育者提供高质量的教育服务。要有“为伊消得人憔悴,衣带渐宽终不悔”的求索精神,痴迷于自己所从事的创造性工作。要有教育行动理念,尊重信任每一个学生,理解宽容学生的言行,赞同鼓励学生的细微进步,帮助引导学生认识自己欣赏自己树立自信心。此外,还必须要有职业精神。就教师本身而言,职业精神就是敬业,把职业当成事业,变成理想追求并为之努力。有些教师认为“职业=工作=干活=受累=遭罪”,这个等式的最后结论就把“职业”等同于“遭罪”了。有些人只是将工作当作是养家糊口、赚钱的事,从来不曾考虑过职业对人的要求,更别提职业精神了。

总之,经过这次培训,我不仅在理念上获得了更新,而且在专业知识、专业技能上也有了长足进步。这些都敦促我在职业学校教师这个岗位上做出新的改变,继续为职业教育付出自己应尽的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