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9月下旬,太原日报记者平原到我校对“送教下乡”工作做了专题采访。她仔细查阅了送教下乡工作记录,与校领导做了面对面的交流,并奔赴马练营等教学点亲身感受了农民学员对知识迫切的渴望。感动之余,平原记者把对送教下乡工作和投身其中的广大教师的深深敬意在她的文章中浓浓的表达,并在9月30日太原日报第二版全文刊发。现在我校校园网转载,以飧读者:
田间地头的“流动农校”
太原日报记者 平原
“王老师你看,咱今年的枣树一个徒长枝(生长过旺发育不充实的一种发育枝。徒长枝结果晚,一般应及早疏除)都没有,还挂了很多果呢!”9月24日,太原生态工程学校王慧珍、王翠兰两位老师带着我们刚刚走进要子庄农户韩计生的果园里,老韩就迫不及待地拉过王慧珍老师,“炫耀”他的学习成果。
政策加创新拓出新路子
2009年,太原生态工程学校正式启动“送教下乡”办学活动。要子庄成了首批教学点。其实,太原生态工程学校开展“送教下乡”办学活动,设立“流动农校”,最初是为了帮助学校寻找出路。
“我2006年到这个学校任校长,当时学校招生十分困难。2007年开学季,我们只招到不足200名中专生。”太原生态工程学校校长张明说,“那样的状况逼得我们认真反思:如何才能让学校继续生存下去?之后,我带着老师们四处调研,找原因、找出路。过程中我渐渐意识到,农业学校的天地不是在城市、在校园,而是在农村;真正需要农业专业知识的不仅是招进来的孩子们,更是那些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于是,我们决定把学校办到农民的家门口,把实践课上在田间地头。”
直接培养务农农民,让困惑中的张明看到了涉农职业学校的发展方向。很快,首批136个“流动农校”在十个县(市、区)陆续挂牌。按照国家的有关政策,学员免费参加涉农专业学习,国家和地方政府按学校的学生数量给予每位学员2200元的补贴。其中,国家补贴600元。此政策允许招收初中毕业或具有同等学力的45周岁以下青壮年农民,并纳入当地年度中职招生计划,享受全日制中职学生待遇。针对学员的实际,采取弹性学制,学生可以用3至5年的时间,分段完成学业。共核定了1800个学时。学生按规定完成学业并达到考核标准,即可毕业。
政策加创新开辟出了新路子。于是,农户的鸡舍猪场、果园菜地成了课堂。老师们根据各个村的产业特色,有针对性地开展技术培训。目前,100多名老师已为上万名农民送去了新技术。
农民朋友们成了勤勉的学生
“哪里有技术要求,课堂就设到哪里;哪里有技术难题,专家就在哪里讲课。”太原生态工程学校党总支副书记梁巧兰带我们到马练营村观摩现场教学课时说,“马练营村为转型村,村里的土地因建设需要越来越少,大田作物已经不适应村子的发展要求,现在村里农民最需要的就是像食用菌栽培等占地少、效益高的技术。今天,我们学校的老师就是要给村民讲这方面的知识。”
走进村委会的教室,50多名农民学生早已整整齐齐地坐等老师们的到来。“老师,我们想了解一下食用菌的种植环境”、“今天能不能多说说食用菌与毒菌的区别”、“菌类的作用和价格是啥样的”……
一开课,农民学生们便迫不及待地把各自的问题抛向了老师。正式讲课开始了,课堂内顿时鸦雀无声,大家边听边认真做笔记,一个多小时的授课过程,没有一个村民离开。
“我在生产生活中经常遇到这样那样的问题,想找个懂行的人打问却一直没能找到。自从有了‘送教下乡’教学点,我一分钱不花就能现场解决各种疑难问题。老师们还留下电话,只要有问题,我可以随时与他们联系。”村民霍青娥高兴地说。
“‘流动农校’把服务群众的工作做到了田间地头,把科技和致富信息直接送到了农户手中,这样的教学才有生命力!”该教学点的班主任谷丽萍深有感触地说。
知识是提升农民素质的营养剂
为了保证学时和教学效果,“送教下乡”教学点以乡村班的形式纳入职业学校管理,结合生产实际编订教材。送教下乡不仅送科技知识和实用技术,还送政策法规、公关礼仪、个人道德修养、计算机应用等基础课程。农民朋友农忙时学习专业理论和实践,农闲时完成文化课教学,考试合格后为其颁发中专文凭。
“送教下乡”这种全新的办学模式在契合农村教育需求、培育新型农民、增强农村发展活力的同时,极大地拓展了农业职业教育空间,提升了职业教育资源配置效率。该办学模式一经实践,就得到了农民发自内心的拥护。“种了多少年果树,以前俺们都是很随意地去侍弄,通过老师们的课堂和实践讲解,现在知道了很多科学种植的方法。比如这些个枣树,我们到时就修剪修剪,让它有了树形,就不只是外梢结果了,现在整棵树都挂果,产量大大提高了呢!”韩计生边抓紧时间让王慧珍老师检阅自己的成果,边介绍自己参加学习后的感受,“过去,上学念书为的是有了文凭找工作,没听说过下田种地也要啥文化,现在政府拿钱免费让咱学知识,不但帮我们增加了收成,我还成了我们村的‘土专家’,常常给村民们指导种植技术呢,村民们对我也很认可。”韩计生高兴地说。
“送教下乡”成为农民转型致富的有益尝试
“送教下乡”为老百姓送去了实惠,也取得了实实在在的效果。
中辽西村是葡萄主产业区,学校为该村针对性地开设了果树生产技术培训,经过培训,该村每亩地的收益增加了300元。而今年,因为雨水多,葡萄病虫害很严重,老师们针对这一现象,专门开设了3次病虫害防治的课程,教果农认识不同种类的病虫害,为他们推荐价格合适效果好的农药。目前,该村的葡萄病虫害已得到基本控制,为明年丰收打下了基础。
要子庄过去由于沟内煤矿资源丰富,不少村民都在“黑口子”挖煤为生。近年来,对私挖乱采的治理和转型发展的要求,让要子庄逐步脱掉“黑色外衣”,开始发展绿色经济。这里因其独特的气候和地理条件,盛产各种水果,尤以桃、杏质量最佳。然而,由于当地农民长期弃耕,生产技术严重缺乏,培养出的果实个头小、量也少。太原生态工程学校了解到这一情况,决定在这个村设立一个教学点,并针对该村特点开设了果树生产技术等课程,帮村里引进了新品种,建设了观光采摘园。目前,该村拥有杏树1万余株,李树5000余株,核桃树1000余株,白皮松10亩,仅观光采摘园一项人均收入就达到上万元。
“农民朋友们不是不想种一些高收入的经济作物,而是因为缺乏农业知识。刚开始,老师们还怕农民不情愿来上课,下基层后才发现,农民们争着抢着让他们辅导,从事十几年农校授课职业的教师们也真正体会到了‘当老师的感觉’。”张明说,“‘流动农校’是以农民为中心、田间为课堂、实践为手段的一种教育培训方式。与传统培训方式相比,培训教师不用讲稿和课件,更没有固定教材,通过启发式教育,由农民学员自己去发现问题,通过教师和专家团队的决策来解决问题,从而让农民掌握新品种、学习新技术。”在这里,农民不再是被动的接受者,而是变成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的“主角”,教师也不是照本宣科的传输者,而是为农民的兴趣和需要提供服务的引导者和讲解者。